吉林省第一个海关——珲春总关

时间:2023-12-01 来源:边陲史话

图片

素有“千年商埠、百年口岸”之称的珲春,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对俄、朝、日等国家贸易的门户。早在渤海国时期,珲春的水旱路交通就相当发达,中、俄、朝三国商人经常沟通云集于此进行商贸往来。宣统元年(1909年)到民国初,珲春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因地处要塞,珲春不仅过江与朝鲜的庆源、钟城进行沿江贸易,同俄国的毛口崴、海参崴等地进行海上贸易、而且我国山东、上海等地的日用品也都以珲春为纽带销往吉林省内各市。这样珲春一带成为中、朝、俄三国的交通中枢,跨国贸易的集散地,形成规模宏大的贸易网。

随着珲春贸易的兴盛,清廷对这一地区越来越重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东北三省事宜条约》,把东北18个城镇定为商埠对日开放,珲春便是其中的一个。由于珲春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加,清朝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珲春建立了吉林省第一个海关——珲春总关。

同年,清政府总务司赫德任命德松·古里宁为吉林税务司,派驻到珲春调查设关事宜。据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以贺伦德为首的17人在珲春开设海关,始名为珲春总关。

图片

这就是珲春最早的海关办公室,位于原珲春古城南门里(即今天的珲春市医院住院楼东侧)。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管辖珲春、龙井、和龙、安图等地关税、港务、缉私、邮政等事务。这仅存两间房子,是迄今为止珲春市遗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之一,从二十世纪初建成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她们见证了珲春历史的沧桑变迁,见证了珲春人生活的瞬息万变,见证了珲春社会的时移世易,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斗转星移……周围的街道越拓越宽,街灯越来越亮,楼房越盖越高,她们亦逐渐湮没在这高楼林宇之中,无声的诉说着曾经走过的岁月沧桑。

珲春总关内设稽查、总务两科,编制为税务司二名、帮办三名、税务员六名、录案文事一名、核税员一名、理船厅一名、验货员三名。总关管辖区域有珲春、延吉、汪清、和龙、安图、敦化、额穆、桦甸等8个县。自1911年至1930年,珲春总关所属分卡12处,监视所19处,掌管关税、港务、邮政、缉私等事务。其中,在珲春境内设卡门有5处。

图片1911年12月珲春总关设立分卡之一的火狐狸分卡

    民国时期,经由珲春总关与朝鲜、日本、俄国进行频繁的私商贸易,与美国、英国、瑞士、德国、印度等国也有贸易往来。

图片

这张照片是当时比较常见的木排河运。在那个年代,运输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以牛马车、人力车为主,部分运往国内的货物通过这样的木排进行河道贸易往来,为此,珲春总关在珲春河岸设码头,对输出的船运货物进行检查,每日都可以看见珲春河上一派繁忙的运输场景。

珲春总关设立后的十几年期间,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05年,日本在朝鲜清津至会宁铺设轻便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迫于日本的压力,改设龙井村成为中朝、中日交通和贸易要道,于是,珲春总关于宣统二年(1910年)在龙井村设立了分关。民国十三年(1924年)天图轻便铁路建成通车,从此,龙井村的对外贸易兴盛起来,以龙井村为中心的中、朝、日贸易骤然增加。

随着这一变化,延边海关的组织结构和贸易情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国十三年八月一日(1924年)原来的龙井分关升为龙井总关,而原来的珲春总关却降为分关,由此,结束了珲春海关20多年的总关地位。

虽然如此,但珲春在国内外的地位从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珲春做为我省唯一的三国交界地的重要口岸城市,在大力发展与朝鲜、俄罗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边境贸易中,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