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虎踞处 铮铮爱国魂

时间:2024-09-25 来源:珲春融媒

龙蟠虎踞处 铮铮爱国魂

驱车从珲春市区一路向东前往防川景区的路上,众多旅游景点如串起的明珠,将边境线绘成一道自然秀丽的风景线。穿过宽8米的阳关坪路堤,一座高约9米、宽11米、厚6米的吴大澂雕像伫立山间,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瞻仰。

这座雕像就座落在吴大澂纪念广场中,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吴大澂雕像面向东南方,眼神坚定地注视着图们江出海口,犹如他生前一般守护着国家领土。广场中,一幅中国地图造型的景观绿雕镶嵌在坡地上,“寸土寸心”四个描红石刻大字格外醒目,一座由汉白玉和花岗岩打造而成的“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牌屹立在广场中央,彰显了吴大澂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爱国情怀。

在珲春,吴大澂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来到珲春,你能感受到珲春人对吴大澂由衷的敬仰和爱戴。郊区的东西炮台遗址、沙丘公园的吴大澂花岗岩雕像;珲春口岸的铜柱基座;张鼓峰事件纪念馆的吴大澂专题介绍;以其手书“龙虎”二字命名的龙虎阁、阁内的吴大澂铜像……人们以各种方式、在各种场所向吴大澂表达敬意。

来自北京的游客秦萍带着孩子细读“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牌上的文字后感慨地说:“站在吴大澂雕像前心潮澎湃,耳畔仿佛听见他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据理力争的铿锵声音,我们不应忘记吴大澂的丰功伟绩。”

据史料记载,吴大澂(1835-1902),清道光十五年5月11日出生于苏州府城双林巷老宅。原名大淳,后避清穆宗同治皇帝载淳讳,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别号白云山樵、郑龛、白云病叟,晚年又号愙斋。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他将成琦与沙皇俄国勘察边界时丢失的领土及主权逐一收回,在清朝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光绪十二年(1886),钦差大臣、吉林边务督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来到珲春,巡视检查中俄边境防务。吴大澂走遍了边境的每一寸土地,决心重新争回丢失的领土。他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中俄东部边界,与俄方代表展开了一场历时数月的艰苦谈判。

在防川景区龙虎阁内的“丹心寸土·吴大澂”展览馆,将吴大澂在中俄重勘东部边界中紧张激烈的谈判场景用蜡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此次谈判,双方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在外交上少有的胜利。吴大澂让“土”字牌大步向外推进,一块宽600米、总面积1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回祖国,使中国距离日本海只有15公里,大海清晰可见。乘胜追击,吴大澂争夺到了图们江出海权,让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随着俄国人将黑顶子山地区完璧归赵,今天珲春的敬信镇再次回到祖国怀抱。

如今,每年来防川景区参观“土”字牌的游客络绎不绝。它是一块高1.44米的花岗岩,正中纵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左侧纵向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沉重的历史深深刻印其中。几乎所有来到此地的人都会与它合影留念,在这里经常能听到有人讲起“土”字牌的历史,提及吴大澂。说者动容,听者同叹。    

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过程中,吴大澂一有空就反复书写“龙”“虎”二字,意为龙蟠虎踞、龙骧虎视的缩写,爱国之情力透纸背。公务之余,吴大澂每天写日记,抒发必争必死必胜的决心,留下了《皇华纪程》这部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珍贵史料。在顺利结束对俄维权谈判后,吴大澂一鼓作气,更换了所有破损界碑,加上补立的,36块厚重的石碑巍然矗立。更有一尊金光闪闪的铸铜界碑,高逾4米、直径逾1米,镌刻着他自撰自书的铮铮誓言: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1886年底,吴大澂完成珲春勘界任务,自岩杵河至摩阔崴,从海路乘北洋水师军舰回京复命,此后再未踏上这片土地。不知道他临行前,是否回望“土”字牌,是否在军舰上远眺龙虎阁所在之高点,是否对珲春这座先后五次到访的边城充满不舍……

吴大澂的后人吴元京来到珲春追寻高祖足迹时,看到龙虎阁下高1.4米、宽1.38米的“龙虎”石刻十分感动。“龙虎”二字为吴大澂以龙蟠虎踞、龙骧虎视、捍卫疆土自勉之意,后人将“龙虎”二字镌刻在花岗岩上,左下端阴刻楷书“吴大澂书”四字。吴元京说:“珲春人从内心感念高祖之德,敬重高祖其人,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祖先倍感自豪。”


初审:金松延

审:孙   琳

终审: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