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丰”景美如画——珲春市秋粮收获生产一线观察

时间:2024-11-14 来源:珲春融媒

金秋“丰”景美如画

——珲春市秋粮收获生产一线观察

稻谷金黄,农民群众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加工车间里,机声隆隆,工人们忙着生产加工……一幅忙碌的秋收画卷在珲春大地上徐徐展开。
日前,记者在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的大田里看到,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玉米,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植株被“吞”入收割机中,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金黄的玉米棒装满一辆辆运输车……机械化收割的高效作业,让原本繁重的秋收工作变得轻松快捷。
东岗子村党支部书记关利华高兴地说:“今年,我们村水稻和玉米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水稻已收割完毕,玉米收割工作已进入尾声。”
说起种植经验,关利华娓娓道来:“春耕期间,我们应用免耕播种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式,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地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减少浇水、犁地、整地等环节,减少农田土壤侵蚀,有效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在杨泡乡满族乡东阿拉村的稻田里,记者看到,金灿灿的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户范立涛驾驶收割机穿梭在田间,收割、脱粒、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范立涛说:“今年年景不错,我种植的60亩水稻迎来了收获季,再有一两天就能全部收割完毕。”
珲春生态环境优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发展优质大米产业提供了可靠保障。进入丰收季,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全市各专业农场和粮食加工企业铆足干劲,全力加工新米,争相抢占新米市场。
走进位于哈达门乡新华村的珲春市曙光农产品加工厂,全自动生产线上,稻米从脱壳、谷糙混分离、色选、抛光到真空包装,全部由机械自动化完成,有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加持”,让稻米加工从传统人工操作的生产方式迈入智能数字化时代。
生产车间里,没有粉尘和任何异味,地面一尘不染。“粮食加工企业只有实现标准化智能化,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加工厂负责人崔元浩自豪地说,2023年,他投资1200万元升级改造了珲春市曙光农产品加工厂,实现日加工能力150吨,年产达1万吨。通过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出米率,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益。
在珲春市马川子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稻米的清香,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工新米,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不绝于耳,经过脱壳、筛选、精米加工、灌装等环节,一袋袋优质的珲春大米从这里销往各地,端上百姓餐桌。
马川子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光国说:“我们目前加工的稻米是今年的新米,来源就是周边村屯。我们现在一天能加工50吨至60吨大米。通过严格筛选和精细加工后,新米米质纯净、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如今的珲春,一批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变成“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搭起直播间,让农产品变身“网红产品”,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在三家子满族乡东岗子村,珲春市春艳种植专业农场的几名电商主播在刚刚收割的水稻旁,向全国网友推介珲春大米。
珲春市春艳种植专业农场负责人刘春艳告诉记者,近年来,农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加大营销力度,在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带货网红主播,不断提高珲春的知名度和产品销量,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据刘春艳介绍,农场实有耕地面积0.53万亩,水稻年总产量2000吨。注册有“刘春艳”商标,旗下产品有蟹田米、龙原府绿色稻米等,农场还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中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国家认证标准,主打“稻花香”“绿色大米”等品牌。未来,农场将着力打造本土自有大米品牌,延伸相关农业产业,努力打造集观光旅游、私人定制、农业文化推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记者从珲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51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2.7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为27万亩,大豆种植面积为10.6万亩,其他粮食作物0.7万亩。截至11月6日,大豆已收获10.6万吨,已完成收获任务;水稻已收获12万亩,基本完成收获任务;玉米已收获18.9万亩,已完成收获任务的70%,预计11月20日左右收获完毕。

初审:金松延
复审:孙琳
终审:陈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