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是一片纪录片创作的沃土。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细数盘点,《发现龙潭山》《鸟叔——任建国的故事》《发现长春》《松花江》《过年》《东北抗联》等吉版纪录片闪耀荧屏、获奖无数。这些作品富于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吉林独特的韵味和内涵,都是展示吉林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名片。
从本周起,公众号正式推出“吉版纪录片”栏目,集中推介代表剧目,以此致敬经典、激励当下。栏目于周六晚8点推出,今天推出第6期——《鼎丰真》。
吉版纪录片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长春老城内开了一家门面不大糕点铺——南糖作坊。这家小小的作坊,不仅经营一些南方特产,自制的糕点堪称一绝,很快就赢得了街坊四邻的口碑。南糖作坊就是后来的鼎丰真。
清光绪末年,王信瑞跟随乡亲从绍兴来到长春,在宽城子内一家小饭馆里跑堂。年轻、勤快、心眼儿好,几年时间不到,就积攒了客缘儿,也学到了好手艺。他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自立门户,做个小老板。南糖作坊就是王信瑞和同乡们共同集资,撑起的第一份事业。小店很红火,不光售卖糕点,还有绍兴酒、火腿、桂圆、荔枝这样的南货。清代以来,南方所产的食物,被统称为“南货”。南方的甜食糕点,被成为南糖。与南货、南糖相对应,是北货和关东糖。
1911年,清宣统三年,王信瑞生意日渐做大,他盘下了长春三马路附近的一栋小楼,扩容南糖作坊,改名“鼎丰真”。鼎,是古代专门用于烹煮的器物,有盛大显赫之意。丰,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有寓意茂盛美好。真,代表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满心欢喜的王老板请来当时著名书法家王休然写了字,刻了版,硕大的牌匾“鼎丰真”悬挂店外。新店开业后,糕点种类更加丰富,奶花蛋糕、萨其马、炉果、核桃酥、长条糕、江米条……应有尽有。鼎丰真名头越来越响,当时人们常说:“鼎丰真里转一转,全城点心都吃遍。”
长春市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张1956年的喜报,二十多位私营企业主在上面签下名字,表示对公私合营政策的拥护和支持。鼎丰真当时的老板冯肇明是其中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俱兴,公私合营如火如荼。长春市工商联合会找到了冯肇明,告知,长春市政府将投资8900元,帮助鼎丰真加快生产。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长春市政府的诚意让冯肇明心动,他当即答应。1957年,公私合营的鼎丰真食品店正式成立,变成了新中国的国营企业。那时,鼎丰真拥有3层楼,营业面积达1100平方米,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量达1130吨,种类增加到150多种……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五六十年代,逢年过节,吃口鼎丰真,是追求生活品质的长春人的“愿望清单”。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拂面,鼎丰真紧跟市场经济潮流,注册了自己的商标,营业面积翻倍,味道不变,魅力不减。2006年,鼎丰真、全聚德、五粮液等知名品牌,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回望百年鼎丰真,它似乎一直在变,又好像从来没变。无论哪一个时代,它都与时俱进但又专注内心,坚韧而从容。
本期推荐的节目是2集纪录片——《鼎丰真》,2015年,由长春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作为观众,我们总在想,这部纪录片的选题初衷是什么?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太像“爆款”。可能是一群长春广电人出于对记忆中最香甜味道的致敬,也可能出于对城市历史的无限热爱。真实自有千钧力,纪录片也是“视频文献”,记录、传承,让一段历史和一份记忆鲜活起来,这本就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鼎丰真,这块百年招牌与长春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沉寂与繁华、战争与和平、动荡与进步,它的滋味已经铭刻进老长春人的心中,它的故事融入长春的历史。
来源:吉林广电新媒体矩阵
初审:金松延
复审:金鑫
终审:陈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