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秀水迎客来
——珲春市以河(湖)长制绘就人水和谐新图景
记者 相文婷
初夏时节,珲春河滨水公园内柳丝吐绿,鸥鸟翩跹;珲春河宛如一条银色绸带逶迤流淌,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水清岸绿、鱼跃鸟欢”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珲春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织密责任网、深耕生态田,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治水有责 织就生态防护网
珲春市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4条,小(Ⅰ)型(含)以上水库有6个。各河流、水库不仅担负着灌溉农田的任务,还是城镇供水、生态环境的活力源泉。
自实施河(湖)长制以来,珲春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河湖管理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织密织牢河(湖)长制责任网,实现河(湖)长制“有名有实”。
针对全市河湖实际情况,珲春市按照分河、分级、分段、分左右岸的原则,积极构建市、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全市总河(湖)长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主管副市长共同担任副总河(湖)长,全市共有市级河(湖)长29人,乡级河(湖)长58人,村级河(湖)长116人,实现河湖全覆盖。
为保障水生态建设,珲春市积极推动“河(湖)长+检察长”机制,严厉打击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企业河(湖)长”治水新模式,积极推进“河(湖)警长制”及“雷霆护水”专项行动,实现各级河(湖)警长与河(湖)长“一对一”全配套、零距离无缝对接,做到信息共享、互通情况、捆绑联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河湖环境、影响河湖安全、盗抢破坏河湖公共设施等涉河湖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河流水域治安秩序。
治水有效 生态修复活春水
珲春河在珲春境内流经8个乡镇36个村,干流河道总长199公里,是图们江的最大支流。在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中,珲春市以珲春河等干流为主轴,重点支流为延伸,实施珲春河、库克纳河、大肚川等7条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全面推动区域内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效能,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珲春市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对珲春河河道内的生活垃圾、杂草、淤泥及其它漂浮物进行清理和清运,使河道面貌明显改善,水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治理,打造整洁、有序、宜居的城市环境。
库克纳河是流淌在珲春城区的一条景观河,曾因疏于治理,河道内水草丛生、淤泥堆积。自实行河(湖)长制以来,珲春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集中治理,对库克纳河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的库克纳河,岸绿花香、水清河畅,已成为城市的“金腰带”,成群的海鸥在河面上低空飞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频频光顾,白鹭也在此流连忘返,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生态画面。
如今,珲春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全市地表水全部达到Ⅲ类水体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耕地质量全部为优先保护类,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位列吉林省前茅。
治水有为 生态红利惠万家
珲春市敬信镇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镇委镇政府将河(湖)长制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大力整治侵占湿地现象,引导村民将河湖畔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同时,针对湿地和河道“四乱”问题,以各村支部为主体,广泛发动村民开展各类巡河、清河活动,绘就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画卷。
每年春秋两季,敬信湿地都会迎来大批珍稀候鸟,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拍鸟观鸟。敬信镇依托地理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候鸟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敬信湿地是全国闻名的‘候鸟天堂’,我们每年都来这里拍摄候鸟。”来自河南的摄影爱好者吴先生一边拍摄照片,一边兴奋地说。
随着“候鸟经济”的持续升温,敬信湿地附近村屯顺势推出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人水和谐绘胜景,美丽珲春入画来。如今,通过河(湖)长制的有力实施,珲春市构建起“党政负责、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治水链条”,以河(湖)长制守护“河湖长治”,使一批“问题河湖”变为“标杆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欢、人和的美丽河湖已成为珲春的新名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亮丽底色。
初审:金松延
复审:金 鑫
终审:陈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