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文明赓续的重要保障。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变乱交织的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全面阐释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创新理念、生动实践和建设成果。它不仅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政策回应,更是中华文明根脉与现代安全哲学的一次深刻对话。从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中,我们既能辨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深厚滋养,也能深刻感知到中国在破解人类安全困境中的战略智慧与大国担当。
整体主义的本体定位:从“天人合一”到“命运与共”的拓展
安全哲学的首要问题是安全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基于价值取向与认知范式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安全理解框架。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根基,视宇宙、自然、社会与个体生命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主义世界观深刻塑造了中国对安全本质的理解:安全绝非孤立、割裂的堡垒状态,而是系统内外诸要素和谐共生的关系性存在。白皮书明确指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具有“总体性、系统性、相对性”三重本质特征,这一本体论认识正是古老智慧在当代安全场域的结晶。
白皮书立足“大安全”格局,阐明了全域贯通的系统本体。“总体”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灵魂。白皮书突破传统安全聚焦军事政治的局限,将政治、国土、军事等传统安全,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以及新兴领域的非传统安全等20个重点领域,统摄于“大安全”框架下。这并非简单领域叠加,而是基于“万物一体”的整体思维,构建起要素相互依存、协同共振的“全域支撑体系”。这种本体定位精准把握了现代安全威胁跨界性、联动性、复杂性的结构特征,是中华文明整体性思维对现代安全复合体本质的深刻回应。同时,白皮书对“安全”范畴还做出精准界定:聚焦“威胁国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这既是对“泛安全化”导致的概念模糊、资源错配的理论纠偏,也为安全实践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白皮书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定义了内外一体的全球本体。白皮书深刻洞察全球化背景下安全的高度相互依存性,摒弃了将国家视为孤立“原子”的陈旧安全观。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创造性提出并践行“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这标志着中国的安全观视野,实现了从“国家个体”向“全球安全生态体系”的跃升。任何国家的安全都内嵌并深刻影响着这一共同生态。白皮书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正是将“和合共生”的传统伦理赋予平等、包容的现代内涵,推动国际安全由基于实力对抗的“霸权管控”范式,转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共生治理”范式,为摆脱全球安全困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动态平衡的辩证思维:从传统智慧到多维统筹的跃升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在矛盾对立中寻求动态平衡的辩证智慧。《道德经》揭示的“反者道之动”规律,以及张载的“一物两体”的辩证命题,均强调在矛盾对立中寻求动态平衡。这种方法将国家安全视为有机的动态平衡系统,注重要素协同与整体优化。白皮书将其转化为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统筹辩证法则,解答了“如何认识和处理安全”这一问题。
白皮书阐明了发展与安全之间螺旋跃升的动态共生逻辑。针对全球普遍存在的“发展安全两难”悖论,白皮书提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其精髓在于揭示二者“双向赋能、动态共生”的内在统一,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动态平衡观超越了“安全优先”或“发展优先”的机械二分,既规避了保守主义的封闭安全论,又突破了自由主义的风险放任化,构建了螺旋跃升的共生逻辑。这为应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治理挑战提供了动态调节机制,确保安全政策始终保持动态适配性。
面对逆全球化冲击,白皮书强调了开放与安全协同演进的辩证统一。白皮书主张“开放和安全相互促进、协同提升”,蕴含三重深刻统一。即,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统一;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有效保障国家安全的统一;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的统一。这种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认识方法,打破了“开放必然损害安全”或者“安全必须封闭”的二元对立,在实践中锻造“越开放越安全”的良性格局,是“反者道之动”智慧在开放时代的生动体现。
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从安全理念到现代治理体系的转化
中华文明素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传统。白皮书不仅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更系统阐明了国家安全的治理实践及丰富成果,回答了“如何实现安全”的问题,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髓,推动安全理念向现代安全治理体系的转化。
白皮书以体系化与机制化为路径,明确了知行互构的制度载体。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战略部署基础上,白皮书规划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系化和机制化为主线”的实践路径。其核心是构建“统一领导、高效权威”的领导体制和“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打造“联动集成”的现代国家安全体系。这旨在克服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弊端,将“整体主义”本体论和“动态平衡”方法论,转化为可运行、可操作的制度架构。
白皮书将法治作为实践理性的现代表达,宣告新时代国家安全是“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的安全”。近年来,中国加速构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完善实施,构建起覆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法治屏障。将安全权力纳入法治框架,实现了安全治理从经验式、运动式向规则之治的转变,保障了人民权益,提升了安全治理的规范性与公信力。
白皮书强化了知行效能的实战实用检验导向。在白皮书中,“实战实用”是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核心标准,这体现了实践理性的效能追求,也是对中华文明中“知行相资”和“体用一源”思想的现代转化。白皮书深入探讨了基层基础、科技赋能、国际运筹、宣教质效等多个实践维度,彰显了实践哲学对治理效能的追求。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将理论和制度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战斗力,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检验提升认知,确保最大效能。
文明样态的时代超越:对人类安全困境的中国应答
安全理念与实践深植于特定文化土壤,并最终反映一种文明样态。当前世界面临的安全困境,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安全范式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系统性失灵。个体主义导致社会撕裂与治理碎片化;机械思维难以应对复杂系统的非线性风险;霸权逻辑与零和博弈加剧全球对抗和安全赤字,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安全文明形态。白皮书系统阐述的中国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当前全球安全范式的深刻反思。
从价值核心看,白皮书实现了从“个体/霸权”中心到“人民/共同”中心的转变。白皮书“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共同安全为依托”的价值取向,颠覆了西方隐含的“国家中心主义”或“霸权稳定论”。它将安全的终极目的复归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国家安全的实践奠基于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这种“仁民爱物”“天下大同”的价值立场,矫正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安全异化现象。
从实践路径看,白皮书突出了从“对抗管控”到“统筹治理”的路径创新。中国方案的精髓在于“统筹”。这是一种基于系统思维和辩证法的安全困境治理模式。它反对同盟对抗、危机转嫁,倡导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供了既有安全样态的替代性方案。它弥合了发展与安全鸿沟,通过发展促进安全,通过安全保障发展,破解西方模式难以解决的根源性矛盾。同时,将国内稳定繁荣与世界和平发展视为一体两面,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从文明愿景看,白皮书推进了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生”的文明跃升。白皮书的最终愿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一项外交倡议,更是基于中华“和合”文明基因的新安全文明理想。它旨在超越西方主导下的“安全困境”,在承认差异、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寻求不同文明、制度间的“安全共生”。白皮书指出中国“与亚太国家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和发展,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可靠的稳定性”,正是这一文明愿景的现实实践。
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安全问题已超越国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各国既有安全范式和道路能否有效应对自身以及全球安全挑战,需要站在人类文明高度进行审视。白皮书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其系统化的国家安全理念与方略,更在于其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方案。在坚守中华文明精神底蕴的同时,白皮书“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整体思维替代绝对主义,以动态平衡超越二元对立,以实践理性超越理论悬浮,在解构霸权逻辑、建构中国话语、实践中国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探索更合理、更可持续的安全文明开辟了新的可能路径。
来源 :《新安全》杂志
初审:金松延
复审:杨平
终审:陈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