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
新兴产业“钱”景广 兴边富民新“丰”景
记者 杨叶
备肥料、选良种、添置农机设备……阳春三月,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的村民们抢先抓早,做好备春耕生产各项工作,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东阿拉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近年来,东阿拉村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钱”景广阔的兴边富民之路。走进村里的珲春市顺发种植养殖专业农场,一股饲料发酵的味道扑面而来,一身迷彩装的范立涛正在给牛喂草、添水,忙得不亦乐乎。范立涛是土生土长的东阿拉村人,年轻时在大城市打拼。2014年返乡创业,在村里成立了珲春市顺发种植养殖专业农场,搞起了特色养殖。通过种植玉米,形成了“秸秆饲养黄牛、黄牛粪便还田种植绿色有机水稻”的循环式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种养良性循环。经过多年发展,专业农场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4头牛发展到50多头,年收入达十多万元。牛多了、活儿也多了,家里人干不过来,范立涛就雇佣村民,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近年来,范立涛累计带动周边村民来农场工作逾500人次,平均每名村民每年收入约一两万元。东阿拉村林地资源丰富,村里因地制宜种植红松果树,通过嫁接改造后,使果树产果时间提前3年至5年、产量提高3至5倍。目前,可年产9万颗树塔,年收益约45万元。预计5年后,年收益可达160万元。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东阿拉村鼓励村民以劳动入股,享受产业分红,后续计划每年种植1万至2万棵红松果苗,总种植面积约200公顷,预计2030年后,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万至30万元。发展经济,东阿拉村实现了“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走进东阿拉村“荣疆青年之家”党团合作室,吉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志愿者们正各司其职,有的在直播带货、有的在打包、有的在整理订单。东阿拉村地理位置优越,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当地有“软糯香甜”的大米,还盛产野生榛蘑、木耳、榛子等农特产品。村党支部书记吴宏告诉记者:“2024年8月,村里来了9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这些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还有创新意识,给村里发展电商直播带来了希望和机遇。”村里按照“青年+乡村+网络”的思路,积极发展电商产业,打造专属品牌,多渠道打开农副产品销路。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志愿者们自学电商直播技巧,尝试拍摄和剪辑短视频,琢磨如何更好地把村里的农特产卖到全国。如今,蜂蜜、木耳、大米等“农家好物”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我们村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今年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致富路更宽了!”村民们高兴地说。通过做强做实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东阿拉村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操作、能带动的科技示范户;通过落实政策保障,吸引众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通过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扶持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通过“产业项目+”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有效解决了边境村产业发展难题,增强了集体经济硬实力……这场边境线上的幸福蜕变,让东阿拉成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驻村第一书记王巡东表示,东阿拉村将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绘就兴边富民的新“丰”景。初审:金松延
复审:孙 琳
终审:陈海英